喜欢的大家可以点点关注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图片
家人们,咱都知道现代生活节奏快得飞起,每天忙忙碌碌,感觉心都被各种压力和琐碎的事儿填满了,是不是常常觉得特别迷茫、困惑?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不妨回头去瞅瞅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诗词。那些诗人用特别简洁又超有深意的文字,把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看法都记录下来了,简直就是给咱们留下了好多人生智慧。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五首超有哲理的古诗词,看看古人的智慧能不能帮咱们把眼前生活的迷雾给吹散了。图片
于困境中寻希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话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时候,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本来想着能大干一场,让国家变得更好,结果得罪了保守派,直接就被贬到巴山楚水那些又偏又荒凉的地方去了,这一待就是二十三年。你想想,二十三年啊,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三年?诗的开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就这么直白地把他这二十三年被贬的凄苦日子给说出来了,满满的都是心酸和无奈,咱读起来都能感觉到那种被命运捉弄的难受劲儿。“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面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说的是西晋的向秀,他路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居吹笛子,就想起了以前的事儿,心里难受,就写了《思旧赋》。刘禹锡在这里就是借这个事儿怀念那些在政治斗争里去世的好朋友。“烂柯人”是说晋朝有个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的时候看仙人下棋,等一局下完,发现手里的斧柄都烂了,回家才知道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同辈的人都没了。刘禹锡用这个典故来感叹自己被贬回来,感觉像过了好几辈子,身边的人和事儿都变得不认识了,那种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不过啊,这首诗最绝的还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刘禹锡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刚开始看,好像是在叹气说自己命不好,倒霉透顶了。但再一琢磨,就会发现他其实特别豁达。你看,沉舟旁边有好多船在飞快地行驶,病树前头呢,各种树木都生机勃勃地生长着。这就告诉我们,不管个人遭遇到啥困境,世界总是在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一定会代替旧的事物。就算我们现在过得不好,也要相信未来会有希望,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最后一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说他听了白居易的诗,心里挺感动的,就借着喝酒给自己鼓鼓劲儿,和朋友互相鼓励,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整首诗从一开始的哀怨、愤懑,到中间的豁达,再到最后的振奋,就像一部人生的心灵纪录片,把刘禹锡在困境里从挣扎到重新站起来的过程都拍出来了。图片
站高望远,心向光明:《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写的这首《登飞来峰》,虽然不长,但是特别有力量。诗里说的飞来峰,又高又神秘。开头“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就是飞来峰上有一座特别高的塔,传说在塔上,天刚亮鸡叫的时候,就能最早看到太阳升起来。你想想,那画面得多壮观!这不仅把飞来峰的雄伟给写出来了,还营造出一种特别高远、超凡的感觉,为后面要说的道理埋下了伏笔。这个“千寻塔”就好像是我们追求的那种很高的境界,而“鸡鸣见日升”就像是站得高,就能最先看到机会,把握事情发展的趋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整首诗的精华。这里的“浮云”,在古代诗词里经常用来代表那些坏人,或者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阻碍。王安石说,只要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就不会被眼前这些不好的东西给挡住视线,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这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里,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这点儿小事,得把眼光放长远,提升自己的格局。好多时候,我们被一些小烦恼、小困难困住,觉得特别迷茫,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想得不够远。要是我们能努力让自己的境界提高,从更大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摆脱眼前的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被一时的困难吓倒。王安石不只是个诗人,还是北宋的政治家,他搞变法,想改变北宋又穷又弱的状况,让国家强大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肯定遇到了好多反对和阻碍,但是他坚信只要自己眼光放长远,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能成功。这首诗其实就是他这种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的体现。图片
跳出局限,客观认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游览庐山的时候,被庐山的美景震撼到了,就写下了这首特别有哲理的诗。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特别简单直白地把庐山的样子写出来了。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就变成陡峭的山峰了。而且从远的、近的、高的、低的不同地方看,庐山又都不一样。这看似是在写庐山的风景,其实藏着一个特别深刻的道理: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认识和理解就会差别很大。后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把这个道理又往深里说了一层。为什么我们看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庐山里面,我们的位置和看到的范围都被限制住了。这就跟我们生活里很多事儿一样,我们经常因为自己就在事情当中,被自己的感情、利益、经验这些东西影响,没办法客观、全面地认识事情。比如说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偏见,就会对别人有错误的看法。只有当我们试着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做出准确的判断。苏轼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把这么抽象的道理,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就讲明白了,让我们读诗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种用具体的事儿来讲抽象道理的写法,真的太牛了,也让这首诗特别有魅力。图片
坚持信念,迎接转机:《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写的这首《游山西村》,就像一幅特别温馨、质朴的乡村生活画,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同时还藏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开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的就是农村丰收的时候,农民们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的场景。虽然农家的酒不是那种特别好、特别纯的酒,但是他们特别大方,准备了好多好吃的,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和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那可是千古名句,也是整首诗的哲理核心。想象一下,陆游在山里走,山一座接着一座,水一条连着一条,走着走着感觉前面好像没路了,都绝望了。结果再往前走几步,突然看到柳树成荫、花儿盛开,出现了一个村子,那种惊喜的感觉,真的太强烈了。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感觉困难重重,好像走到绝路了,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往前走,说不定就能迎来转机,发现新的希望。这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真的特别能鼓舞人,就像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后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是乡村祭祀的热闹场景和村民们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最后“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陆游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他说以后要是有机会,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他还要拄着拐杖来拜访这里的村民,和他们一起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整首诗把乡村的风景、生活和人生的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乡村的生动描写,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在生活里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像陆游一样,心里一直装着希望,不放弃,等着那个柳暗花明的时刻到来呢?图片
实践求知,学以致用:《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在冬天晚上读书的时候,写给他儿子陆聿的一首诗,诗里藏着他对儿子学习和成长的期望,还有很深刻的治学和人生智慧。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就是说古人做学问那是一点儿都不偷懒,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下苦功夫,一直坚持,到老了才可能有成就。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可不是一件轻松、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儿,需要我们有毅力,一直坚持努力,没有捷径可走。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整首诗最精华的地方。意思就是,光从书本上学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别人总结好的,是间接的、抽象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做,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比如说我们学数学,公式看着好像挺简单,但是真的自己去做题,才发现里面有好多细节和变化。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陆游自己一辈子都特别爱学习,他特别清楚实践对学习有多重要。所以他写这首诗,就是想告诉儿子,不能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去实践,在实践里积累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到现在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是特别有指导意义。图片
这五首古诗词,虽然是千百年前写的,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分享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它们是古人智慧的宝贝,也是我们心灵的安慰和指引。图片
#春日生活打卡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知名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